每年夏秋季,尤其是5-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,这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,专挑5岁以下儿童“下手”。看着孩子手心、脚底冒出红疹,嘴里长满溃疡,家长既心疼又焦虑。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报告手足口病病例约200万例,其中重症病例虽仅占1%,但约90%的重症患儿为3岁以下幼儿。如何科学防护?医生总结的“三步法”能帮家庭筑起健康防线。
第一步:阻断传染源——把病毒“拒之门外”
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样,患儿的粪便、唾液、疱疹液、呼吸道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。家庭防护的首要原则是早发现、早隔离。
1.识别“隐性传染源”
病毒携带者不只有患儿!成人感染后可能无症状,但粪便中病毒排毒可持续数周。若家中大人出现咽痛、乏力等症状,或接触过患儿,需避免与孩子亲密接触,如共用餐具、亲吻脸颊等。
2.严格隔离患儿
确诊患儿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,其间避免外出,尤其是幼儿园、游乐场等儿童密集场所。隔离期间,家长应:
单独使用餐具、毛巾、玩具,每日消毒;佩戴口罩照顾患儿,处理排泄物时戴手套;患儿衣物单独清洗,用60℃以上热水浸泡30分钟。
展开剩余74%3.警惕“二次传播”
病毒可在玩具、桌椅表面存活数天。若孩子班级出现病例,建议暂时停课;外出归来后,务必用肥皂彻底清洁双手,再触摸口鼻或抱孩子。
第二步:切断传播途径——打造“无菌”家庭环境
手足口病病毒对普通消毒剂敏感,但需掌握正确方法才能彻底杀灭。
1.重点区域“精准消毒”
玩具:耐高温的塑料玩具可煮沸3分钟;不能煮沸的用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,按1∶100比例稀释)浸泡30分钟,清水冲洗后晾干。
餐具:煮沸消毒15分钟,或用消毒柜高温灭菌。
地面、门把手:用稀释后的含氯消毒剂擦拭,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。
衣物、被褥:阳光下暴晒4小时以上,或用紫外线消毒灯照射30分钟。
2.手卫生是“黄金防线”
病毒可通过“粪-手-口”途径传播,正确洗手能减少80%的感染风险。家长需监督孩子做到“七步洗手法”:
用流动水湿润双手;涂抹肥皂,掌心相对揉搓;交叉搓洗指缝、指背、拇指、指尖;整个过程不少于20秒。
3.避免“无效清洁”
✘ 错误:用纸巾简单擦拭玩具表面。
✔ 正确:消毒剂需接触足够时间才能杀灭病毒,擦拭后勿立即用清水擦除。
✘ 错误:共用一条毛巾擦手。
✔ 正确:每人使用独立毛巾,或用一次性纸巾代替。
第三步:保护易感人群——筑牢“免疫屏障”
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攻击目标,主动防护比事后治疗更重要。
1.接种EV71疫苗
EV71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。我国自主研发的EV71疫苗于2016年上市,适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。研究显示,接种两剂次疫苗后,对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率达90%以上。建议家长在流行季前完成接种(两剂间隔1个月)。
2.提升“非特异性免疫力”
饮食均衡: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(如胡萝卜、南瓜)和锌(如牡蛎、瘦肉)的食物,增强呼吸道黏膜抵抗力。
睡眠充足:生长激素在深度睡眠时分泌最旺盛,保证幼儿每天10-12小时睡眠。
适度运动:每日户外活动1小时,避免去人群密集处。
3.警惕“高危场景”
避免带孩子参加早教班、兴趣班等集体活动。
外出就餐时,自备餐具,少用公共碗筷。
超市购物车、游乐场海洋球池等是病毒“重灾区”,接触后立即洗手。
科学应对,拒绝恐慌
手足口病虽传染性强,但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。若孩子出现以下症状,需立即就医:
持续高热(体温>39℃)超过24小时。
频繁呕吐、肢体抖动、站立不稳。
呼吸急促、心率增快(>160次分)。
48小时内皮疹迅速增多,或出现皮肤大疱。
家庭防护的“三步法”看似简单,实则环环相扣。阻断传染源是前提,切断传播途径是核心,保护易感人群是根本。记住:病毒虽小,但科学的防护意识能筑起铜墙铁壁。
发布于:河南省港陆证券-股票如何申请杠杆-散户配资在线登录-在线配资平台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