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世纪90年代初,井冈山的一户农民家庭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热闹。那时,农村的生活相对简单,没有太多娱乐活动。忙完了一天的田间活,村民们往往会相互走动,聚在一起闲聊,或者交换一些日常琐事,特别是一些关于邻里的趣闻八卦。
然而,那一天的突然来访,却吸引了村里的所有目光。那是一个与平常完全不同的场面。村子里很少见到外来人,而这位不速之客看起来像是一位重要人物,身边跟着记者,还有人拿着相机拍照。这一幕显然非常罕见,周围的村民们纷纷停下手头的工作,好奇地张望着。
屋内摆满了丰盛的饭菜,这些菜肴都是村民们平日里吃惯的,虽然看上去并不奢华,但绝对是接待贵客时才会摆上的款待。满桌的美食,怎能掩盖住那位老妇人脸上的神情呢?
展开剩余87%这位来访的老者,看上去大约80岁左右,衣着简朴,气质和蔼可亲,尽管她坐在那满桌的美食前,神情却异常严肃,仿佛在思索着什么重要的事情。她那种表情让人不禁感到困惑:这满桌的饭菜,她为何不露出一丝笑容呢?她的到来,到底意味着什么?
曾志,出生于1911年,家乡位于湖南省宜章县。她原名曾昭学,后来自己改名为曾志。曾志从小生活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,这与许多我党革命先烈的背景截然不同,然而,许多女革命者在出身上与她有着某种相似性。
这种差异,主要是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。在那个时代,封建思想深植人心,许多家庭甚至不给女孩读书的机会,这几乎是当时社会的常态,完全没有争议。而与此相对的,许多参加革命的女性,她们的家庭虽然贫穷,却依然有机会读书,尤其是男孩,往往被视为家族改变命运的希望,而女孩读书的机会几乎为零。
然而,曾志非常幸运。尽管她的家庭背景相对保守,家里却并不十分固守封建传统,反而相对开明。她的祖父曾担任过县里的武装头领,即“把总”,虽然他是武夫,却爱好文学,精通医术,受到了邻里乡亲的尊敬。
曾志的父亲,受家庭的影响,从未走上武人的道路,而是被送到长沙的政法大学接受新式教育,在那里接触到了很多新思想。她的母亲则出身传统的封建家庭,裹着小脚,但对新思想的接受度却远超常人。曾志的父母,尤其是父亲的开明思想,为她的成长提供了很大的支持。
这种较为宽松的家庭教育背景,让曾志从小养成了独立、倔强的性格。尤其是在受到祖父的影响后,她对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。随着新思想的接触,她逐渐萌生了想要成为新时代女性的志向。这些经历,成为了她后来投身革命事业的思想基石。
曾志从6岁起便进入了县城的女子学校,在这里,她遇到了她人生中的一位重要人物——彭静秋。彭静秋出生在宜章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,家里很开明,鼓励她到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读书。正是彭静秋接触了五四运动,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,并且成为曾志的思想启蒙者。两人师生关系深厚,而彭静秋后来加入了共产党,给曾志的革命思想打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尽管曾志的家庭较为开明,但毕竟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地主家庭,父亲娶过姨娘,并且依照当时的风俗,给曾志定下了娃娃亲。曾志并不认同这种传统的婚姻安排,于是她与父亲和姨娘发生了冲突,最终跑到吴家。吴家对她很友好,甚至将她送去了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。然而,吴家比曾志的祖父更加保守,家中的大爷对曾志要求极为严苛,曾志在这里深刻体会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虚伪和压迫,这也促使她更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。
随着曾志的思想逐渐觉醒,她的革命理念和思考进一步发展。她在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后,深受启发,决心加入革命事业。那时,她年仅15岁,但决心已然坚定。她毅然离开了女子师范,转而加入了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,并在此时改名为曾志。
曾志之所以选择加入农民运动讲习所,不仅是想参与军事训练,更是希望以自己的力量为国家贡献力量,改变社会。尽管那时的军事训练十分艰苦,许多女学员因为无法忍受而转到政治班,但曾志坚持了下来,凭借坚强的毅力完成了所有军事项目的训练。
1927年,曾志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与其他20多位学员一起举行了入党仪式。从此,她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,开始组织农民运动,为革命的胜利而努力。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,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。
曾志在参与湘南起义时,毅然与丈夫夏明震一起投入战斗。她领导了当地的暴动,奋勇地投入到革命行列。曾志身穿红腰带、红头巾,手持战刀,勇敢的形象被当地百姓称为“红姑娘”。然而,革命并非一帆风顺。在短暂的胜利后,地主阶级反攻倒算,农民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激烈行动引发了对共产党人的围剿。
曾志在面对惨痛失败的同时,始终没有放弃,她深刻反思了行动中的失误,并重新振作,与党组织取得联系,继续投身革命。最终,她转战井冈山,并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。那时的毛主席与她想象中的严肃形象大相径庭,反而是一个风趣幽默、平易近人的人,这让曾志对毛主席产生了深厚的敬意。
1928年,曾志生下了与夏明震的儿子,却不得不因为革命工作离开了刚出生的孩子。她将儿子送往井冈山的一户村民家中抚养,然而,她并未意识到,这一别竟然是几十年的漫长分离。
战乱和流离失所的岁月里,曾志始终未能与儿子团聚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她开始担任广州市委副书记,努力寻找失散多年的孩子。终于在1952年,她得知了孩子的消息,并得知儿子改名为石来发,已经和外祖母一同生活多年。
多年后,曾志与石来发终于团聚。她鼓励儿子回家乡务农,而她自己则继续投身国家的建设工作。尽管如此,曾志一直未能忘记当初把孩子留下井冈山的愧疚。当她终于再次见到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儿子时,面对那一桌饭菜,她的神情依然充满了沉重与思索。
即便如此,曾志从未借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为家人谋取任何私利。面对亲孙子求助农村户口的问题,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。这一切,正是曾志对革命事业和为国家奉献的坚定信念的体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港陆证券-股票如何申请杠杆-散户配资在线登录-在线配资平台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